“文博+科技·博物館未來之路”研討會舉辦
9月12日,由中國博物館協會指導,中國博物館協會市場推廣與公共關系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貿促會支持的第十二屆中國北京國際文化創意產業博覽會“文博+科技—博物館未來之路”研討會在首都博物館舉辦。國家文物局、國際博協、北京市文物局等文博主管機構領導,以及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等40家博物館代表、業界專家學者、科技企業代表,通過致辭、主旨演講、主題討論等形式,分享了融合發展成果經驗,共同探討“文博+科技”未來發展前景。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致開幕詞,他指出現代科學技術的介入正逐漸成為博物館建設與發展的堅強后盾和堅強動力,文運和國運相兼,中華民族的文脈傳播要充分借力當今科技發展成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做到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都活起來。他強調,當前的主要任務是建立文博與科技融合的長效機制,需要著重推進文物信息資源開發共享,調動文物博物館單位用活文物資源積極性,激發企業活力。
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向德春在致辭中表示,將繼續推動完善一批高科技項目,利用科技互聯技術讓文物活起來,以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傳播中華文化,傳承傳統文化。
本次研討會主旨演講立意深刻、專業性強、落點扎實,具有理論性和指導性。文化部文化產業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在“文博+科技創意設計的文博思考”主題演講中,詳細分析了新時期文博開發的思維模式、數字經濟下創意設計對文博產品的意義、文博走出去等重要內容。他表示,文博+科技”的根本性問題是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要為講好中國故事服務。跨界融合之后,“文博+”蓬勃發展,文博資源扮演的是優質原創IP的角色,需深入挖掘文博產品的文化內涵,以技術、營銷等手段,發展“體驗經濟”。中國博物館協會數字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博物館副館長胡江結合“一帶一路”數字上博的具體案例,介紹了上海博物館數字博物館的發展歷程,分享了上海博物館在推進文物數字化、建設數字展廳、移動端傳播等方面的經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新媒體系教授費新碑教授圍繞文物復活問題,從數字技術運用的專業視角,梳理出歷史時間的信息采集、文化空間展廳的結構、文物時空的體驗認知的思路。中國博物館協會數字化專委會副主任張小朋、機械儀表研究所副所長石鎮山先生、天津大學軟件學院張加萬副院長,則分別聚焦“互聯網時代的博物館展覽”、“文物保護裝備發展現狀及趨勢”、“人工智能時代的博物館建設”等實際問題,描繪出技術進步為博物館工作帶來的深刻變革。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姜華副總裁通過介紹世博會《清明上河圖》、倫敦奧運會開幕式影像等一系列成功案例,分析了數字技術、聲光電裝置與互聯網結合產生的良好傳播效果。
研討環節,參會嘉賓還就“科學技術為博物館保駕護航”和“新技術在博物館展示、教育中的未來之路”等話題展開深入的交流。
湖北省演藝設備行業協會
辦公電話:180-8607-2008 咨詢熱線:027-8277-2008
地址: 武漢市漢陽區知音大道7號 琴臺大劇院4號門2002室
網站備案:鄂ICP備17009061號-1
Copyright ? 2017湖北省演藝設備行業協會 技術支持:武漢佳網科技
微信公眾號
QQ掃一掃
微信掃一掃